类别:冷知识 / 日期:2024-06-07 / 浏览:112 / 评论:0

口嚼酒(Mouth Chewed Sake)起源於東南亞到南太平洋一帶(包含台灣),在蒸餾酒普及之前,日本沖繩群島會以女性所製的口嚼酒作為祭祀專用酒。以洗淨身體的女性首先用鹽將牙齒刷乾淨,然後她們將仔細咀嚼剛出鍋的米飯,利用唾液中的澱粉酶(Amylase)及澱粉糖化酶(Diastase)等分解酵素將米的澱粉轉化成小分子的糖類,再經過空氣中的野生酵母將糖類轉化成酒精,並吐入容器放置一夜發酵成口嚼酒。

補充:口嚼酒可不是日本人發明的,在中國古代就已有記載「於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夕成酒」。根據台灣史料《諸羅縣誌》記載,早期原住民製作小米酒的方式為「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為麴,調粉以釀,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意思就是先將小米搗成粉,並由女性咀嚼後靜置隔夜發酵,接著再加入小米粉釀酒。最後再加入水,形成白色的酒(姑待酒)。原住民的口嚼酒和日本一樣被使用來祭祀使用,在阿美族的豐年祭、卑南族的海祭等,小米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發酵及製麴的技術進步,口嚼酒已經漸趨式微。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