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

李白守墓人谷常新:我为“千年一诺”又坚持了38年

时间:2022-11-22 00:47:32   阅读:862

历史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内在的、思想性的,仿佛空气和阳光,虽无时不在,但你不去观察,它就遁入无形。我们很难想象,先人的一句承诺,会切切实实影响一个家族上千年来、几十代人的命运——“千年一诺”——即使在中国这个“诚信之国”,这样的故事也实属罕见。

李白,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晚年因从“永王东巡”而遭流放,幸遇大赦。60岁时,李白投奔时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与家住大青山脚下的谷兰馨交好,比邻而居。据嘉庆年间《华塘谷氏重修谱序》记载:“唐宝应间,兰馨谷公居谢家青山,好宾客,作诗酒生涯。是时李青莲先生访族人邑令少温(即李阳冰),别金陵(南京),游姑孰(当涂)……幸与兰翁为友,作比邻,尽宾主欢……兰翁祖汉遗公游当邑,步青山,访元晖故址,即结庐而居焉。”

公元762年,李白因“腐胁疾”病逝,由于经济条件、政治考量、守孝方便等原因,李伯禽将李白葬于当涂龙山东麓。五十多年后,宣歙观察使、李白至交范伦之子范传正,花费三、四年时间辗转寻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得知其生前遗愿是“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于是决定以官家安葬之礼,将李白墓迁至青山。

作为李白生前好友,谷兰馨十分了解他“志在青山”的夙愿,并在临终前留下遗愿:“李白身后可葬青山谷家,此诺永世不变。”并让子孙为李白守墓。迁葬之时,谷兰馨业已去世,他的子孙信守承诺,为李白墓提供了谷家部分宅基地。

公元817年正月,范传正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由龙山迁往大青山西麓谷家村,“东以谷氏为邻,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即青山也。”,并亲自撰文立碑记载其生平。《新唐书》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唯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

就这样,在李白逝世五十五年后,他终于长眠于大青山,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李白墓也与谷家村紧紧联系在一起。

1260年后,谷兰馨的第四十九代后人谷常新轻抚着李白墓园中刻着《临路歌》的石碑,一边讲解一边不住叹息,仿佛在感慨一位老朋友的不幸遭遇。

“《临路歌》是李白人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诀别诗,就写在我们当涂。李白一生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大鹏鸟一飞冲天,把整个神州大地都给震动了,但是飞到半空中力量就不够了,最后翅膀被东海扶桑神树而折断。这是李白晚年的人生总结,他生不逢时,没有生在孔圣人的时代。”

2022年是谷常新成为李白墓守墓人的第38个年头,从18岁到56岁,他一直常伴李白左右,在这里结婚、生子、照看孙子,度过半生,也见证了李白墓园的“现代化”过程。

“小时候爷爷给我讲我们家跟李白的故事,我就感觉到特别神奇。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怎么跟我家还有这层关系?有些不太真实,不太可能。”随着故事越听越多,历史一点一点照进现实。“我们这里有一句谚语,叫‘先有青山谷,后有李太白’,用方言读出来押韵。还有李白的《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写的就是祖先谷兰馨对李白的热情款待。”

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与李白墓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宋朝时,谷氏族人在相传是杜甫题书的“唐名贤李太白之墓”碑刻上为李白“戴”了一个官帽,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实现在现实世界未能实现的政治梦想。官帽下方放置一枚铜钱,祝愿李白有钱,不再像晚年那般穷困潦倒。再下方的石头中间镂空,两边翘起来,从侧面看就是饮酒的酒杯,祈愿这位“酒仙”一直能有酒喝。石碑的形制一直保存至今。

1938年,侵华日军炮击了青山脚下的谷家村,太白祠、享堂、谷家祠堂都毁于此次炮火,历代名人拜谒诗仙的碑刻大部分都被炸毁,李白墓也有部分坍塌。谷常新爷爷辈的族人冒着生命危险,用青石条把李白墓又给垒了起来。

从817年到1878年,史籍记载历朝历代的官方和民间对李白墓的大型修葺共有十二次。1979年,当涂县委、县政府拨款重修李白墓、太白祠等重点文物,这是第十三次、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李白墓的首次大型修葺。谷常新的叔叔、太白乡文化站原站长谷经朝主动请缨,加入到修复李白墓的工作组当中。从李白墓的维修方案,到太白祠的重修设计,再到李白墓园的园林规划,谷经朝都全程参与。

1985年,十八岁的谷常新离开家里,搬到李白墓园居住,在展览室铺张床,睡在里面,正式成为李白墓的“守墓人”。“我当时就是签订合同的农民工,从每个月三十几块钱到后来每个月几百块钱。”他的工作很杂,既要给李白扫墓,又要负责铺路、修草坪、栽竹子、种树。

扩建李白墓园,虽然有政府财政支持,但是资金仍然捉襟见肘,幸好当时的马鞍山钢铁公司、化肥厂、粮食局、供电局等单位和企业纷纷慷慨解囊,给予了李白墓园建设的大力支持,“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县邮政局专门从当涂县城架了一条电话线,大概有十公里。当时乡里的电话还是手摇的,我们的电话已经是拨号的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到节假日,来参观李白墓的游人就非常多,以清明节为最,单日客流量可达万人。“那时候大家骑着自行车过来,附近的老百姓就在现在停车场这个位置支起小锅子,卖炒面炒饭,生意好的不得了。门票只要两三角钱,售票处是个竹子搭的小棚子,甚至会被游人挤倒。从李白墓、谷家村一直到大青山,人多到连成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等活动的开展,李白文化走向国际,全世界的李白仰慕者都来凭吊。“有些人长跪不起,敬酒敬香,绕墓三周,希望沾沾他的诗文之气。有些人喜欢在墓前吟唱李白的诗,唱得最多的就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他们觉得这首诗最能体现李白的重情重义。”

全世界的游客常会带来自己家乡的好酒,在李白墓前敬献一杯。“李白的诗和酒是分不开的,‘李白斗酒诗百篇’,游客都要给酒仙敬上一杯酒。”

随着游客的增多,谷常新的工作重心慢慢转移到讲解上来。对于李白的了解,他觉得不能只从家族层面切入,还要通过游人、通过学术机构等各个方面认识李白。“那几年我经常去马鞍山李白诗歌研究所这些地方,去‘烦’那些学者专家,向他们求知。现在虽然人换了很多,但是他们都还认识我。”此外,谷常新还到李白游历过的地方——江油、西安、南京、安陆等地,都留下他寻访李白的足迹。并把对李白的认知都融入讲解之中,“人家感兴趣,我就多讲,讲上两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谷常新小时候生活的谷家村,现在已经发展为包括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青莲书院、太白草堂等在内的大型文化园区,占地约150亩。李白墓1954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还是能准确地说出现在的建筑在40年前的样子。“十咏亭原来是我们谷家的祠堂,小时候我们都在这乘凉玩耍。周边都是我们家的田地,这两处是晒谷场,那两处原来是水塘。原来这里都没有围墙,李白墓和谷家村是融为一体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谷家村虽然已经整体拆迁,但是老房子拆迁下来的砖瓦木材,都就地用于李白墓园的建设,真正做到了“融为一体”。李白墓前的太白祠,其后门门楣所用的石材也是谷家祠堂旧物。

历史的接力棒交到谷常新手中这三十八年,或许是李白长眠于此后变化最快的三十八年。谷常新认为,李白墓园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最大的助力无疑是来自政府的关注与支持。“1954年被列为省重点文保,1979年开始投资修缮、扩建墓园,2006年李白墓成为全国文保单位……几十年来,历任当涂县委、县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李白墓的建设,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李白墓的今天,是全体当涂县人民、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

谷常新对李白投入的热情和时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潜心学习、钻研,随口而出的李白诗句,第一时间学习最新面世的李白学术研究……他从一个普通农民自学成才为李白文化研究专家。此外,他还为墓园义务植树、种草,如今有的已长成参天大树,园内绿树成荫;他向数万海内外游客讲解李白与当涂的渊源以及在当涂的诗歌文化成就,参与编辑《李白游踪》等多部介绍李白的书籍。

“李白守墓人”也给谷常新带来诸多荣誉——“中国好人”“安徽好人”“马鞍山市道德模范”……谷常新觉得这些都是先人的馈赠,必须一直传承下去。“在李白墓,不仅能够感受到李白诗歌文化灿烂,还能感受到我们谷家的这种诚信精神,感受到我们当涂的人文伟大。”

坚持了38年的扫墓,“夏天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冬天的时候晚一点。没有落叶,扫四十分钟就可以了,落叶最难扫,要打扫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梧桐树叶子掉得很多,要背四筐到六筐。还要清理蜘蛛网和鸟粪。”

谷常新希望对李白墓的投入、宣传要加大,应该把李白文化这个品牌做好、讲好,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建设谷家村古村落,把谷家村作为研学基地,品味太白遗风,沿诗仙走过的路,登临青山,学李白,做李白,举杯邀明月,把酒临清风。

作为一名李白墓的守墓人,谷常新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同时也积极做好传帮带的作用,身体力行教自己的儿子、儿媳妇认真学习李白文化,为恪守祖先承诺,接好班,更好的守护李白墓园、守护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上一篇:民国才女陆小曼,历经两次婚姻,膝下无儿无女,晚年孤独终老

下一篇:一生都在和叛乱的异族作战,张奂可担得起“名将”之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