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

假如荀彧投奔刘备,历史会怎样?古人开过很多类似的脑洞|文史宴

时间:2022-11-10 22:58:21   阅读:931

我国文学史上虽没有“克娄巴特拉的鼻子”这种梗,却有比之更加精妙的论述,比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如果死在东征途中,很可能被成王终生误解,从此被定义为野心家;而真正的野心家王莽,如果在未篡权时就身死,岂不是就会被当成周公一样的贤人崇拜了?

古人云盖棺定论,人死真能定论吗?用道德评价历史,又有多大意义?一个偶然的事件,一次简单的“反事实”推理,便能轻易动摇人们千百年来对历史的既有理解。

白居易的这几句诗看似轻巧,其实牵涉极远极深,已经触及了历史学的本质。 他用“反事实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这一疑问,也证明了或然文学的价值:那就是颠覆人们习见的事实,给人们以反思历史的路径与空间。

1.小杜平行宇宙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或然文学”在中国的一个极有特色的分支,咏史诗。 有人说,中国没有类似西方的“史诗”传统。但是,中国也有西方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咏史诗”的传统。它发自汉魏,盛于隋唐,到白居易的时代已经蔚为大观。不过,真正把“或然历史”,或者说一种“反事实分析”系统性地引入咏史诗的,当属杜牧。

我们举几则杜牧最有名的诗歌,如《题乌江亭》和《赤壁》: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一首诗只提出了一个假想,如果项羽渡过乌江,此后又卷土重来,会怎样?第二首诗则完全符合“或然历史”的格式, 【如果】赤壁的东风不起、周郎不胜, 【那么】大乔小乔可能就要在铜雀台里渡过余生了,换言之,估计就是曹操统一天下了。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诗,还有《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如果】周勃夺吕氏兵权之时,汉军不袒袖拥戴, 【那么】当年商山四皓拥立柔弱的太子成为汉惠帝,就根本不是“安刘”,而是替吕氏“灭刘”了。

再如《云梦泽》:

“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高缚楚王。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终始郭汾阳。”

【如果】韩信当时超然物外,功成身退, 【那么】最后可能会和郭子仪一样得到善终。

杜牧诗中类似的句子还有不少,大抵都是在最后一联做出假想,超出人们对历史的一般理解,达到“翻案”的效果。且不说翻案正确与否,只是达到了“熟悉历史陌生化”的效果,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

君不见,后来多少诗人就项羽“卷土重来”这个命题,写诗和杜牧辩驳?比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就是对杜牧这个“反事实分析”的进一步推演,当然也是属于或然文学范畴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我们甚至可以把杜牧这几首诗里设想的历史串联起来,得到一个 “小杜平行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项羽渡过乌江之后,卷土重来,再次和刘邦分庭抗礼。而刘邦死后因为惠帝的柔弱,吕氏执掌大权,汉室终究未能一统。韩信则超然于楚汉之外,逃过了吕后的毒手,而自成一股势力。 于是,三国早四个世纪诞生了,那就是:吕氏的汉、项氏的楚和韩氏的齐。

在这个没有汉代大一统的世界中,枭雄曹操最终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统一了天下。而他和小乔所生的孩子则成为这一帝国的继承人……那么汉帝国就不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魏帝国才是。我们也就不会叫汉族了,而是魏族,用的语言叫魏语,文字叫魏字……

啊这……魏国特色或然主义,由杜牧而生。

2. 或然诗人群体

晚唐的诗坛,不只杜牧一家擅作“或然历史诗”,与他同时代的胡曾、周昙、汪遵等人,都以咏史诗出名。且看:

胡曾《官渡》“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如果】许攸不是因为缺钱而贪墨,他就不会转投曹营, 【那么】曹操也就不可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了

胡曾《豫州》 “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

【如果】祖逖多活三年,继续北伐大业, 【那么】石勒便会成为他的阶下囚,汉人也会收复中原

胡曾《即墨》 “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固存不得田单术,齐国寻成一土丘。”

【如果】没有田单的火牛计, 【那么】齐国会更早灭亡

胡曾 《武关》“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

【如果】楚怀王听了屈原的话, 【那么】他就不会困死咸阳

周昙 《郭开》“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解赠郭开金。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

【如果】没有郭开陷害廉颇李牧, 【那么】赵国就不会被灭

汪遵《杜邮馆》“杀尽降兵热血流,一心犹自逞戈矛。功成若解求身退,岂得将军死杜邮。”

【如果】白起懂得功成身退, 【那么】他就不会自刃杜邮……

这几首诗格式大体一致,套话很多,虽然也符合“或然历史”的要求,但了无新意,不如杜牧之诗,甚至不如纯空想式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力,难怪王夫之后来评价道“晚唐末流如胡曾者,皆夯货也”,也是够直接的。

但是,这足以说明“咏史诗”中的或然假设已经发展成型。这一传统自晚唐开始流行,至宋朝达到极盛, 最终在宋末元初,出现了其集大成者陈普(1244-1315)。陈普可能早已被中国文学史边缘化,为大众所遗忘,但我们今天用“或然文学”的角度,去读他留下的三百多首咏史诗,仍可以发现很多极有趣的东西。

3. 刘备得到荀彧

陈普的《诸葛孔明》两首,不仅有历史假设,还有长篇文字论述:

“不凭潼华驱曹马,试出褒斜馘合双。

深念永安枕前语,横行河洛又临江。

自注:事机一失,成败霄壤,街亭之战是也。虢亭败后,教养六七年而后举,算无遗策,出不再入矣。马谡不违节度,一战而削平,取陇右,兼凉州,举三秦,蒋琬出居关中为萧何,而孔明为汉收三河矣。魏地犹大,成败未可知。然孔明据凉雍以临天下,豪杰云合,经营数年,非曹献、司马懿之所能御也。马谡一败,魏人惩创,因陈仓坚闭关陇,使孔明又六七年不能离汉中去斜谷。及去斜谷,营渭南,已死矣。或曰街亭虽胜,能举事乎?曰先主既殂,孔明在蜀,寂然无闻者六七年,此李牧取胡之计也。出次汉中,而魏人犹以夏侯懋镇关中,不以为意。孔明一出,而三郡响从,姜维继至,曹真、张合方在扰扰之间,一胜则破竹矣。其规画布置,已如韩信先定于胸中。不幸不察先主临终之言,用谡为督,一败而返,事事反复终始,谓非孔明之过不可也。大概街亭一出,易于后来之四出,后来四出,难于街亭之一出。败街亭,则事可知矣。”

“苍苍石穴五百里,炎热寒凉一汉家。

绛灌萧韩同故道,关张不共出褒斜。

自注:先主、孔明以蜀汉图天下,与高帝、萧何无异。汉初得天下,君臣同福,一出故道遂不可制。先主与关张庞法皆死,独孔明将鹰狗数辈,赵云未几亦死。孔明未几天复夺之。不然以汉王萧何张韩部署曹樊绛灌,分出斜谷大道,岂司马懿、张合、曹真之所能御哉。曹操尝谓汉中为天狱,斜谷五百里为石穴。”

我向来是有点讨厌诗人给自己写注解的,但这里陈普的“自注”,莫如说是一篇篇历史小论文。前面一首,陈普用诗歌+自注的形式,详细构想了诸葛亮出祁山,街亭不败,之后与魏争霸的战略可能性(“一战而削平,取陇右,兼凉州,举三秦,蒋琬出居关中为萧何,而孔明为汉收三河矣。魏地犹大,成败未可知。然孔明据凉雍以临天下,豪杰云合,经营数年,非曹献、司马懿之所能御也”),又回答了“或曰街亭虽胜,能举事乎”的疑问; 后面一首诗,更是结合汉初的历史以及地略,进行比较研究,可谓宋人以理论史的巅峰。这两篇即便放在今天,也算是很有意思的三国史论,足以为三国迷津津乐道了。

陈普写《荀彧》的两首也非常有趣,把“反事实分析”搞成了一组互为对照的思维实验了: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自注:曹操作西园校尉及屯酸枣时,其所志愿未必不正,如后来之云云也。遭值世乱,才长功大,遂为奸人。然其不杀刘备、脂习、祢衡,畏也;不杀徐翕、毛晖,厚待陈宫母子,关羽亡去不追,义也。陈琳辱其兄,张绣杀其子,袁绍、吕布诸将皆仇敌,弃瑕收用,无所留难。知人听言,务本节俭,思孔融而召之,及被其戏侮,十有馀年而后杀之。使文若始见即以道义辅之,以文若之才略,足使操征伐四克,而复日闻道德之言。则以操之英决,当知义重于利,道德重于功名,逆乱之心老死不发矣。”

“河岱诸人无一贤,鄄城战格与云连。

云长翼德如文若,玄德翱翔早十年。

自注:关羽、张飞,勇而不智,刘备失徐州,亦羽飞二人不能守。使二人在下邳,如文若在鄄城,使备不失徐,如操不失兖,则事未可知。要之,曹操初兴,随得荀彧、程昱、枣祗、董昭辈,皆智士;玄德创业,仅有羽飞赵云二三勇士。及操已成天下,无措手处,始得孔明庞法诸公,所以不同。或曰:吕布袭下邳,出于不料;操捣下邳,乘其未集也。曰:使荀彧与吕布同处,岂肯信而不虞,操袭下邳,方有袁绍之忧,不能久也。使文若、孔明守下邳,其却之有馀矣。”

第一首的意思是,曹操本性不恶,如果早年得到诸葛亮,将会成为汉室忠臣; 第二首的意思是,刘备如果早年就得到荀彧,他会早十年崛起,那也就没有曹操什么事儿了。说来有趣,刘备和荀彧 (苟或)在《三国杀》里面还真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比刘备诸葛亮要般配许多。硬要说的话,《三国杀》这种桌游也算或然历史,它每一局都能开出不同的人物组合来,岂不就是对各种历史可能性的推演和穷举吗?

4. 项羽再战乌江

陈普对三国史似乎是情有独钟,开展了大量此类思维推演,又如《关羽》两首:

“巴山汉水本兴刘,诸葛才华备赞留。

但得关髯师广武,北州韩信在南州。

自注:玄德礼贤下士,忍辱惩忿,有如处女。关武相从久矣,恃勇负气,无所不侮,当孤危无援之时,以无人视天下。使羽能忍一时,因孙权善意,以女嫁孙登通和,申其盟好,吕蒙虽有阴谋,权当念鲁肃言,不遽图羽也。孙权欲绝玄德,先取孙夫人;羽女为权子妇,权遽肯图羽哉。一女可得荆州,失荆由于一骂,天乎,人也何尤。

“羽血未干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

天地有心诛汉贼,但迟数月取襄阳。

自注:羽以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取襄阳、围樊。十月,吕蒙进兵江陵,曹操救樊。十二月,蒙获羽斩之,而蒙亦以是月死。明年正月,操归自樊,卒于洛阳。然则关羽迟三四月在江陵不动,则事势大异矣。三人同时死,而羽独先,岂非命哉。”

这两则主要是惋惜关羽,认为他如果能与孙权结亲,就不会立刻丢失荆州。陈普甚至还分析了曹操、吕蒙、关羽三人的寿数,认为关羽只要再熬几个月,等到曹操吕蒙去世,说不定就能拿下襄阳,进逼中原,从而一改三分之势了。虽然是美梦一场,但也算有理有据吧。

总之,陈普立意往往有奇巧之处,又能找到论证的依据,用诗歌加上注解的形式,把自己对于历史的“反事实分析”和盘托出,自成体系。他的这些作品,和胡曾、周昙、汪遵等人的格式化写作完全不同,是根正苗红的“或然文学”,而且是极为罕见的“或然诗史”。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们,真应该对陈普更深入系统地研究,给他以更高的地位。

陈普还有一首《项羽》,更是和祖师爷杜牧直接对话,其巧思胜过王安石一筹:

“齐王元在籍军中,万马朱幩照海红。

垓下相逢揕掩袂,更何面目见江东。

自注:齐王,谓韩信。垓下之战信自将三十万与羽对,斩首八万,强颜使武涉往说,复不见从,益可羞矣。羽垓下相对,极力一战,犹能却信兵。及信再进,遂不可支吾而大败,平生未尝有此衄也。其夜悲歌,曲调气萎,而明日死。”

这里他的意思是,韩信本为项羽帐下执戟郎,所以韩信也算是曾经的自己人、江东军的一员。结果现在项羽就败在自己人手上,其心理上的创伤是极大的,所以才会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才会彻底丢失了再战的勇气。本诗从心理上入手,分析霸王自刎的必然性。虽说不是或然文学,却很好地回应了杜牧的脑洞,丰富了这一论题的深度。

说到项羽,其实在王安石和陈普之间,还有一位不可跳过的或然主义女诗人,那就是李清照。

世人皆知她咏项羽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却未必都读过她的另一首《绝句》:

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

【如果】项羽渡江再战, 【那么】汉朝未必存在

这样,我们发现,杜牧其实成了一个 话语的构建者”(参照福柯的“作者功能”理论),他打开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后人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加入讨论,完成“或然历史”的游戏。

这场游戏中,显然杜牧、李清照是象棋中的红方,他们浪漫地认为,项羽在死前依然拥有足够的可能性,在或然空间中,他说不定早已改变命运;而王安石、陈普则是象棋的黑方,他们通过冷静的理性分析,去打败前者的假想。

如果他们生在同一时代,他们完全可以杀一盘象棋,在楚河汉界上争个输赢,或者干脆来一场现代兵棋推演,去穷尽历史的种种可能。 但可惜他们生在不同的时代,便只能用诗歌去加入这个神奇的“或然历史”场域,在文学中完成思想交锋了。这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中国的或然历史诗歌有上千年传统,绝不只是杜牧、陈普等几人而已,这里只是举例分析,挂一漏万。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从“或然文学”的角度,更系统地分析中国咏史诗。西方或然历史小说大盛,但是或然历史诗歌却不多,也没有固定的传统。中国的或然历史,无疑更加具有诗性的美。


上一篇:历史上的今天 | 我国著名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诞辰

下一篇:司马懿造反时,夏侯玄手握10万大军,为何却放弃抵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