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半载的东汉名将,有“杀神”之名的段颎为何选择服鸩自尽?
段颎,字纪明,因为与名将皇甫规、张奂同属凉州,表字都有个“明”字,又都在平羌中立功扬名,故三人被合称为“凉州三明”。但无论是在平羌的策略上,还是对仕途的选择上,段颎与二人都是南辕北辙,甚至相互生隙,虽然都颇负盛名,可为何段颎是下场最惨的那个呢?
一、将门之后,一战显威
西汉武帝时期,通过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军事行动以及张骞等使臣的外交活动,西域逐渐臣服。为了方便管理统一后的西域,汉宣帝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
段颎的从曾祖段会宗曾担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属国中有很高的威望。在将门家风的熏陶下,段颎身材高大,弓马娴熟,尚游侠,轻财贿。不过再厉害的游侠也只有一人一剑,长大后的段颎不再逞个人之勇,而是捧起了书本,学习排兵布阵和为人处世之道。
段颎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且调将用兵不拘一格,甚至可以说为了胜利不顾一切。在这样的思维影响下,段颎在进入中枢后为什么直接倒向宦官便可以很好的解释了:宦官势大,可保富贵。
眼下,任辽东属国都尉的段颎即将用自己的第一战打出威名,他的敌人是时常侵犯边疆的鲜卑。为了将这批敢犯汉境的鲜卑一网打尽,段颎做了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假传玺书诏令。得知汉皇帝要段颎退兵的消息后,鲜卑人不仅不跑了,反而嗷嗷追着段颎。然而段颎是假装逃跑,还在退路上设下埋伏,将这些来犯的鲜卑人全被斩获,不过因为假造玺书,段颎不仅没功,反而被罚至边境御敌,直到将功足够赎罪后,被征为议郎。
二、护羌校尉,逢战必胜
永寿二年(156),东郭窦、公孙举等在太山、琅邪二郡聚众三万人起义,汉桓帝诏令公卿选举有文武全才之人为将,升任司徒的尹颂推荐了自己之前任光禄勋时发现的段颎,于是段颎被任命为中郎将。段颎在此战中斩杀贼首东郭窦、公孙举,获首万余级,得封列侯。
延熹二年(159),羌人来犯,陇西告急,段颎升任护羌校尉,奉命出湟谷平叛,开始了他为期八年的平羌奔袭军旅。与皇甫规、张奂不同,段颎对于这些时降时叛的“异族”只有一个态度:杀!于是在第一次平羌作战中,段颎就杀红了眼,共斩羌人万余,“且斗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
红眼的还有凉州刺史郭闳,垂涎军功的他故意拖延阻止段颎进军,想要追上段颎共享军功。不过这一拖延就让跟着段颎的湟中义羌不高兴了,归乡思切的他们集体反叛,于是郭闳就把罪责推到段颎身上,段颎下狱。由于没有了段颎和湟中义羌,进犯的羌人更加嚣张了,凉州几乎沦陷,京师告急。
延熹六年(163),朝廷将段颎无罪释放并再次任命他为护羌校尉,段颎也不含糊,招募士卒后继续与羌人作战。由于此前段颎打出了威名,部分羌人豪帅望风而降,但执迷不悟的羌人更多。“自春及秋,无日不战”,羌人根本不是段颎的对手,在高强度打击下,作乱的羌人们只得四处逃散。段颎共斩首二万三千级,俘获数万人,马牛羊共八百万头,一万多部落投降,朝廷因功封其为都乡侯,食邑五百户。
三、再兴刀兵,平定东羌
段颎战西羌的战绩越响亮,汉桓帝就对皇甫规、张奂越不满,段颎好杀,就连俘虏也不放过;皇甫规、张奂以安抚为主,然而东羌时降时叛,害得汉朝廷连年劳财伤民。为了一劳永逸,桓帝便问计于段颎。
皇甫规、张奂虽然已经招降了不少部落,但人心隔肚皮,精兵不得前进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不知道这些部落会不会再反叛,于是段颎向桓帝建议:“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桓帝很欣赏这个一劳永逸的想法,于是由段颎全权负责讨伐东羌。
建宁元年(168),段颎带领着万余人和十五天的粮草,奔袭千余里之外,与先零诸种羌大战于逢义山。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段颎洪亮的声音让士卒们忘记了胆怯,“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羌军根本敌不过向死而生的汉军,留下八千首级和二十八万头牛马羊后仓皇逃走。
眼见讨伐东羌大胜,朝廷便商量着招降他们,但段颎认为这些东羌人又要玩投降再叛的把戏,于是上书建议将他们诛灭:“令降徒与之杂居,是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虺蛇于室内也”。可惜朝廷的招安还是来了,东羌果然如段颎所料,假意投诚的他们又继续攻打汉军,于是段颎下定决心将他们一网打尽,解决掉这个毒瘤。
四、位列三公,晚节不保
为了嘉奖段颎在边十余年的功绩,段颎受封新丰县侯,食邑万户,并得以入朝为官,先后任侍中、执金吾、河南尹、谏议大夫、司隶校尉等职。也就是在担任司隶校尉期间,洞悉宦官独掌大权的段颎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开始向中常侍王甫靠拢并逐步成为他的党羽。
由于汉灵帝、汉桓帝皆亲信重用宦官,导致中常侍曹节、王甫等操弄国权,浊乱海内。司隶校尉虽然在官级上低于三公九卿,但因为其职责的特殊性,成为宦官和外戚争权时竞相拉拢的对象。
此前汉桓帝的亲弟弟——勃海王刘悝意图谋反,被桓帝削去偌大封地。为了再恢复自己的勃海国,刘悝找到了中常侍王甫,并给出五千万钱的谢礼。汉桓帝驾崩,遗诏命刘悝复为勃海王。刘悝认为这是哥哥的遗愿,并非王甫出力的结果,拒绝付五千万钱。怀恨在心的王甫授意段颎诬陷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等人欲立刘悝为帝,灵帝大怒,杀了百余人,段颎因功增邑四千户,共一万四千户。
但回到中央的段颎运气不是很好,曾因为盗贼挖掘了冯贵人的墓冢而获罪降职,担任太尉后不久因病罢免,幸得宦官相助让他不仅成为了司隶校尉,还二度登上太尉。光和二年(179),段颎才复位太尉一个月后,就发生了日食,走流程上奏弹劾的他却倒了大霉。司隶校尉阳球对宦官恨之入骨,他掌握了能够弄死王甫的证据,正好还额外掌握了段颎先前和王甫有勾结的线索,狼狈为奸的两人双双下狱,段颎在狱中服鸩自杀。
虽然有弑杀羌人和与宦官狼狈为奸两大污点,但段颎戍边十余年的功绩还是不应该被遗忘磨灭的,“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历事二主,勋烈独昭”,正是因为这位“杀神”平定了作乱的羌人,才没有让“异族”乱华的时间提前,桓灵二帝有次良将,也算是一件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