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何区别?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要再弄混淆了

时间:2022-11-05 17:44:47   阅读:931

宰相跟丞相的区别,不少人分不清宰相跟丞相的区别,其实说简单点,宰相就泛指辅导皇帝的第一助手,是最高级别的大臣,丞相的意义与宰相相同,但是只是特定时期的官职,宰相之宰最早出现在夏朝,在最初是部落联盟首领的家臣和管家,最初的宰和相是两个人,所以一开始的相有着浓厚的氏族社会残余,由于夏朝还处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宰和相既是夏王朝家臣及其大内总管,也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的由来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并且有所创新,相是商朝辅佐商王的最高级别大臣,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功臣的首任相,他的权利非常大的辅佐了四代商王,曾经放逐过太甲,这是中国古代上第一个权利极大的宰相,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设立相国宰相作为相国的副手,首次入内朝搬入外朝,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初至丞相分至左右相,这也是丞相第一次在正史上的出现,依旧是相国副手,后来相国吕不韦专权,秦王嬴政吸取了教训,不轻易授人相国,这样相国的副手丞相地位就有了显著的提升,权力也越来越大,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止的相国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三公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所以三个官员都可以称作宰相。

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凡是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位高权重的军政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而丞相是宰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官职名称,汉成秦制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由于丞相的权利太大,威胁到君主专制,汉武帝就提拔了近臣为中书侍郎、尚书令等官职,后来随着内朝的权利不断的扩大,这些新的机构也不断的向外朝移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继成为了决策的行政机构,隋唐时期把三省制度化,另外三省之下设立六部分化事权,维护皇权专制。所以此时的丞相称为不再沿用了,三省的长官被称为宰相,分别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令,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利,又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非三省长官的宰相。

权力分化,宰相面世

到了宋代,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同时设立了枢密史为最高的军事长官,这个三司使为最高的财政长官,掌管度支、户部、盐铁、在宋代宰相和枢密使合成为‘‘两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使都可以被称为宰相,元朝建立之后,元世祖忽必烈改制废除了门下、尚书二省,单设了中书省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以中书省左右丞相为其长官,所以在元代中书省左右丞相就是宰相,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仍以中书省的左右丞相为宰相。

直到明太祖洪武13年因为胡文庸案废除了宰相,至此实行了数千年的宰相制度到此就终结了,所以我们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实际上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的最高长官,这些人都可以称作为宰相,丞相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可以是丞相也可以是大司徒,大司空、三公、中书令、内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太宰,而且宰相可以是多个人共同担任,但是丞相通常只有两个人,所以说两者相同却又不同,不可以混为一谈。


上一篇:古代圣旨到底是什么样的 开头和结尾都对了吗

下一篇: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我们可能误解了1000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