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 历史上的大事记
时间:2023-07-03 08:45:02 阅读:462
1844年7月3日 《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
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与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中美望厦条约》。这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接踵而至,派顾盛率军舰3艘于1844年2月抵澳门,用战争恫吓和外交讹诈手段胁迫耆英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通过此约,美国不仅获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攫取的一切特权,而且:一、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二、进一步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由英国的所谓“秉公议定”到须经美国领事官“议允”;三、规定美国兵船可以自由闯入中国领海,任意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四、允许美国在五口建立教堂、医院等。条约最后一款还规定12年后修约,为日后向中国勒索新的侵略特权预埋了伏笔。《望厦条约》的内容,是对《南京条约》的扩展,因而也就更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
1904年7月3日 科学补习所成立 |
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胡瑛、曹亚伯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先设在武昌多宝寺街,后迁至魏家巷1号。吕大森被推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曹亚伯任宣传,时功璧任财政,宋教仁任文书。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后因准备策应华兴会长沙起义,被当地官吏发觉,张之洞下令搜捕补习所成员,补习所被迫停止活动。 |
1914年7月3日 英国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政府擅自签订《西姆拉条约》 |
1914年7月3日,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伦兴夏托拉擅自签订《西姆拉条约》。清朝末年,英国加强侵略西藏。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部分反动分子叛乱,企图搞所谓西藏“独立”。在英国要挟下,1913年10月,袁世凯政府派代表到印度西姆拉参加“中英藏会议”。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一个所谓解决方案,规定中国不得驻兵西藏,“西藏内政暂由印度政府监督”。对此,袁世凯政府拒绝接受。后来,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私自签订《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代表拒绝签字,会议破裂。以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也从未承认过这个条约。因此,这个所谓《西姆拉条约》,是完全非法的。至于在会议期间,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在秘密换文中,擅自划定所谓“麦克马洪线”,即中印东段边界,更是悍然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毫无法律效力。中国政府代表在7月3日即已声明,断然否认所谓“麦克马洪线”。实际上,在西姆拉会议上,从未正式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 |
1923年7月3日 英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 |
1923年7月3日,英国政府向各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引起举国震惊。 由于北京政府统治下法律废弛、财政紊乱、地方势力割据、盗匪焚掠横行无忌,致使中国国际地位每况愈下。各国驻北京外交团遂商议国际共管中国。 7月3日,英国政府正式提出所谓“补救中国乱局办法”,内容主要有:1.出动国际军队占据京津铁路;2.任用外籍人员编练中国警队,归中国政府管辖,但若中国政府不负责任,则归列强管辖;3.在中国口岸举行国际海军示威行动;4.征收赋税以支付国际共管下的军民行政经费等。美国政府对此提议表示反对。 |
1929年7月3日 中共赴苏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次全会 |
1929年7月3-19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次全会在莫斯科举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陆定一、王若飞等出席会议。全会通过了《国际状况与共产国际的目前任务》和政治决议案,认为“目前是大战后的第二时期,是资本主义一般危机增长起来而帝国主义内外矛盾日加剧烈的时期”,认为中国“革命浪潮的条件无疑正在成熟,必将导致创立苏维埃,成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机关”。认为“右倾的危险现在是共产党内的主要危险”。并指出:“加紧反右倾的斗争,在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也是必要的;在那些党内,机会主义分子是资产阶级的影响之传播者”。瞿秋白在会作了《共产国际在目前殖民地革命中的策略》的讲话,认为共产国际中右倾的危险不仅从宗主国的问题中表现出来,而且也从殖民地问题中表现出来,而且“有机会主义者的殖民地弟弟,比其宗主国的哥哥走得更远”。全会将一大批因反对共产国际“六大”新策略,从而被认定是右倾机会主义者或对右倾持调和态度的领袖人物清除出共产国际执委会和主席团,增补了拥护新策略的执委会委员。 |
1962年7月3日 阿尔及利亚宣告独立 |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获得独立。当天宣布的阿尔及利亚自决公民投票的结果表明,有效选票中的99.73%赞成独立。 投票结果揭晓后,在罗歇努瓦的阿尔及利亚临时行政机构所在地举行了仪式,法国驻阿尔及利亚高级专员伏歇正式把权力移交给临时行政机构主席法雷斯。接着,在临时行政机构总部升起了绿白两色、中央有红星和红新月的阿尔及利亚国旗,象征着法国在阿尔及利亚一百三十二年殖民统治的结束。 当天上午,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
1988年7月3日 美舰队在海湾同伊朗交火 击落一架伊朗民用客机 |
1988年7月3日凌晨,美国军舰在海湾南部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空中客车”,机上290名乘客全部遇难。 当天早些时候,美国方面宣布美国舰队同伊朗在海湾南部交火,击沉击伤伊朗炮舰3艘,击落伊朗战斗机一架。 伊朗的这架客机是从伊朗的阿巴斯港飞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途中出事的。这架“空中客车”A300型飞机上有290名乘客。 |
1898年7月3日 京师大学堂成立 |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同文馆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后来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割地高潮,中国又一次面临被瓜分亡国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认为,要救亡,只有学习外国,实现变法维新,而维新,必须从废科举、立学校开始。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购置图书,收藏报刊,供群众阅览,并经常开会讲演,讨论学术,批评时政,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近代科学知识,鼓励人们学习西方,以学以致用的原则来培养人才,最终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给清廷的《请推广学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1898年初,随着变法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再次提出:“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各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 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1898年6月,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课程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这样,京师大学堂不仅成为全国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这个章程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章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 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大学堂(后来被称为“戊戌大学”),一切因陋就简,因此,它在实质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书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一度停办,直至1902年得以恢复,增设预备科(新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1910年改设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7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大学。 |
2000年7月3日 福克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革命制度党首次败北 |
据墨西哥全国选举委员会2000年7月3日晨7时宣布的初步计票结果,在2日晚6时结束的全国大选投票中,由反对党国家行动党和绿党组成的“变革联盟”获得大胜,其总统候选人比森特·福克斯当选总统。连续执政71年的革命制度党第一次在全国大选中败北。这是墨西哥当代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它将对墨西哥今后政局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截至3日晨7时,全国选举委员会已统计了全国84%的投票站的选票。在总统选举中,变革联盟总统候选人福克斯得票率为43.71%;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拉瓦斯蒂达的得票率只有34.91%。按照墨西哥选举法,获得简单多数的总统候选人即可当选。福克斯于当年12月1日就职,任期至2006年11月30日。 |
1998年7月3日 克林顿访问中国 随员逾千人 |
1998年6月25日-7月3日,克林顿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6月25日,经过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克林顿到达中国的第一站是古都西安。 这次随克林顿总统访华的人数是历来最多的,共有1200多人。除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外,还要用3架客机和好几架C—141运输机,仅通讯器材就有60吨。代表团高级成员有47人,包括总统一家3口、5名内阁成员、6名国会议员等。随行人员当然还有总统的贴身服务人员和夫人希拉里的理发师。随团采访的记者有375人,其中200人可以随机前往。 据统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总数300人,其中代表团正式成员34人,记者87人。1975年福特总统访华时,总数450人,其中正式成员37人,记者170人。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时,总数600人,代表团正式成员100人,记者260人。1989年布什总统访华时,总数大约500人,代表团正式成员34人,记者200人。 这次随团而来的还有两辆黑色的专用安全通讯车、10辆防弹车、受到严密保护的总统标志和防弹的放讲稿小台架及饮用水等设备与用品。一位白宫的先遣人员开玩笑地说:“几乎要把整个白宫都搬到中国去了。”其费用难以计算。据说随机记者每人至少要交1.5万美元。 6月26日晚,克林顿一行从西安飞抵北京。翌日上午,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了隆重仪式,欢迎克林顿总统的来访。 6月27日晚,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来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宴会伊始,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辞。克林顿讲话结束前,特意用颇为标准的汉语道一声“干杯!”在主宾席上,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亲切交谈,笑语不断。克林顿总统在一个月前特意学用筷子,如今终于在宴会上一展身手,他不时用筷子进餐,博得主人的热情肯定。宴会一结束,两位元首兴致勃勃地走到军乐队前,先是江主席指挥乐队演奏中国乐曲《歌唱祖国》,他的指挥潇洒有力,节奏感强,全场顿时活跃。尔后,克林顿指挥乐队演奏美国乐曲《越过海洋的握手》。两位领导人精彩的指挥赢得满堂喝彩。晚会的节目可谓中西合璧,别有风味。中国演员用二胡和萨克斯管共同演奏中国名曲《二泉映月》,擅长演奏萨克斯管的克林顿兴致很高,听得津津有味。更让克林顿夫妇惊喜的是,中国演员用唢呐演奏了欢快热情的美国乡村音乐《切尔西的早晨》,这是克林顿夫妇最喜欢的曲子,因此他们给女儿取名为“切尔西”。晚会结束后,中美两国元首走上舞台。江主席兴致盎然地从演员手里拿过二胡和笛子,一边向客人介绍,一面用这两种乐器即兴演奏了一段曲子,引来一片掌声。 6月28日下午2时许,克林顿总统和他的家人乘一辆黑色的林肯轿车驶抵长城脚下。他们在上午参观了故宫之后,来不及吃午餐,就直奔北京东北73公里处的慕田峪长城。 6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迎来美国总统克林顿。去年,美国副总统戈尔访华时,曾强烈要求访问北大并发表演讲。但是,北大校方婉言谢绝。据说,北大是有意要等到今年克林顿总统访华时再接受访问和演讲。 克林顿总统访华前,美方向北大提出,克林顿在北大发表演讲时,要使用白宫的讲台,理由是安全的需要。北大坚决拒绝,称在北大演讲,就要用北大的讲台。北大校方还出示了不久前意大利总统在北大演讲时的照片,显示这是北大的一贯做法。双方为此僵持不下。后来,双方作出妥协,用白宫的讲台,但是讲台上要悬挂北大的标志。10时15分,克林顿总统在陈佳洱校长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北大学生报以热烈掌声。克林顿的演讲以祝贺北大百年校庆为开端,他特意用中文向全场道一声“恭喜”,引来满场热情的回应。 6月29日晚,克林顿一行抵上海访问。30日,出席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座谈会。 6月30日中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热线直播节目担任嘉宾,与上海市民进行交流,成为与中国市民通过热线对话的第一位美国最高领导人。在电台直播室,克林顿回答了上海市民关于贸易、教育、环保、交通、图书馆等电话问题。在长达50分钟的节目里,克林顿共回答了8个听众提出的问题。在回答对教育的看法时,克林顿说,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的,而投资教育的回报期比较长,但是回报率却比任何投资都要高。 7月1日,克林顿总统参加了上海美国商会举行的早餐会。 后来,克林顿还赴桂林、香港等地进行了访问。 克林顿1946年8月19日生于美国阿肯色州霍普镇。出生前3个月,父亲死于车祸。1968年毕业于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并获罗兹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70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法律系,1973年毕业后到阿肯色大学法学院任教并开业当律师。 克林顿1977年担任阿肯色州州检察长。1978年当选为阿肯色州州长。1980年竞选连任失败。1982年再度竞选阿肯色州州长成功,并五次连任。1992年是美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1992年11月3日当选美国总统。 在1996年11月5日总统选举中克林顿再次获胜,1997年1月20日宣誓连任。 克林顿1970年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结识同班同学希拉里·罗德姆小姐,1975年两人结成伉俪。希拉里是美国一位有名的律师,他们有一个女儿切尔西。 |
1924年7月3日 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 |
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的实施方案,根据彭湃的建议,决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委派他担任广州农讲所主任。农讲所每届时间原定一个月,毕业后选派为农民运动特派员,在兴办过程中,讲习内容不断丰富,讲习时间也逐渐延长。第一届共有学员38人,其中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20人。 |
1978年7月3日 南美八国签署《亚马逊合作条约》 |
1978年7月3日,南美洲八国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签署了《亚马逊合作条约》,以共同加速开发亚马逊地区。巴西、秘鲁、波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圭亚那、苏里南和委内瑞拉八国外长在条约上签了字,《亚马逊合作条约》于1980年8月3日生效。 亚马逊河流域幅员辽阔,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这里资源丰富,特别是森林,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为了开发亚马逊地区,并在开发中进行互助合作,1976年11月,巴西总统埃内斯托·盖泽尔和秘鲁总统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塞鲁蒂会晤时,提出了成立一个亚马逊地区组织,共同开发亚马逊地区的设想。1977年3月,巴西将合作范围扩大,向亚马逊地区有关国家正式提出建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倡议。在1977年11月至1978年5月的半年时间里,南美八国代表举行了三次筹备会议,最终于1978年7月3日正式签署了《亚马逊合作条约》。 《亚马逊合作条约》声明,缔约国独自使用和利用各自领土内的自然资源是其固有权利,并规定该条约不吸收其它国家参加。根据条约,该组织的目的是,各成员国共同努力并采取联合行动,促进亚马逊地区各自领土的协调发展,对各成员国产生公平、互利的结果;促进环境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各成员国保证:该地区商业通航自由;合理利用水力资源;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动植物资源以及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科技合作;促进卫生保健事业;协调修建交通、通讯设施;发展边境贸易、旅游。《亚马逊合作条约》的签订是对拉美一体化的新贡献。 1980年10月23日,条约成员国在巴西的贝伦召开第一次外长会议,并发表了《贝伦声明》。会议重申各成员国对该地区各自领土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反对外来机构对这一地区的干涉和使该地区国际化的任何企图。 《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规定,每年召开一次由各成员国高级外交代表参加的合作理事会,“检查条约的宗旨和目的之实施情况”,制定和落实各项合作计划。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