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影视 / 日期:2023-04-07 / 浏览:425 / 评论:0

1、《浪潮》

客观说影片总体来讲还是非常概念化的,缺乏必要的细节,人物和情节都非常粗糙,很难说有什么说服力,对个体纳粹思想的成型也没有任何深入的呈现,这也就直接导致结尾演讲群情激愤和孩子的自杀都非常不合理。有趣的是,真实事件中的老师是更有解释力的,他有能力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强行终结浪潮——这是教育的本质,电影里所描绘的这些,的确是一出闹剧。

2、《死亡实验》

当时学习心理学时候学到的实验,被影视化了总觉得比现实中听到是真实的实验更加合理了,可能觉得电影表现出格的事情是合理的,但想象不到现实中也有如此的人性丑恶 演的都很好,放到电影里就觉得情节都是意料之中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3、《12岁的少年》

没有字幕,有一段孩儿妈和大叔的对话听不懂,又重看了这段。说不出具体的感觉,后来看关于麦基的一篇报道,有一段他对故事的描述:主人公失去了生活的平衡,他希望做点什么找回生活的平衡。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充满欲望,向目标冲击,努力对抗哪些毁坏他生活平衡的力量。最终,他们的挣扎有了结果。

4、《罗生门》

主题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原著的功劳。拍得形式大于内容,不喜欢太夸张的表演,也许是为了突出想要表达的人性观,以现在的观感来说视觉上很难受。他会养育这第七个孩子吗,也许未必。人的话经不起推敲,人的心经不起考验,但是人又离不开人,探讨人性的作品,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唯独勿忘结尾处,众生皆苦,理应苦中作乐。

5、《卢旺达饭店》

这不是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不过是从另一个视角向我们展示灾难罢了,类似《金陵十三钗》给我的感觉。 主角的存在并非是为了衬托他的聪明、勇敢、博爱,在我看来,他的存在更显得环境的艰难,即便如他这样足智多谋交际广泛的家伙,依然有力所不及的事情。我们总在幻想英雄无所不能,英雄定能成就事情。实际上英雄也会疲惫,也会捉襟见肘,也会关心则乱,也会力有不逮。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