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沙氏情侣鹦鹉 英文名:Fischer&#8217;s Lovebird<br />学名:Agapornis fischeri 别名: 费希尔氏情侣鹦鹉、费沙氏情侣鹦鹉、费氏情侣鹦鹉、棕头牡丹鹦鹉
时间:2024-08-11 10:23:14 阅读:129
费沙氏情侣鹦鹉
英文名:Fischer’s Lovebird
学名:Agapornis fischeri
纲目科属:
鹦形目 / Psittaciformes
长尾鹦鹉科 / Old World Parrots / Psittaculidae
费沙氏情侣鹦鹉(英文名:Fischer’s Lovebird,学名:Agapornis fischer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牡丹鹦鹉属的鸟类。又叫牡丹鹦鹉、费氏情侣鹦鹉、费氏爱情鸟。是七彩缤纷的小鹦,国内现有9个品种,为较珍贵的人工繁育鸟。常见的品种有琉璃腰牡丹鹦鹉(棕头牡丹鹦鹉)、黄领黑牡丹鹦鹉(黑头牡丹鹦鹉)、金红桃牡丹鹦鹉(桃脸黄牡丹鹦鹉)、小樱哥牡丹鹦鹉(桃脸绿牡丹鹦鹉)及蓝牡丹鹦鹉等品种。牡丹鹦鹉性情凶猛,以强欺弱,发情雌鸟更为突出,叫声大而杂,有时噪声扰人,还可向其他鸟进攻,这时若将雌鸟与雄鸟配对繁育则鸣声锐减,性情好转,所以饲养牡丹鹦鹉以成对为佳。经人工培养还有多种色系的品种:如黄、白、钴蓝、紫、灰、银、乳白及杂纹等。平均寿命约10–15年。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坦桑尼亚以北,维多利亚湖附近之草原,是近危物种。
地理分布:非洲:坦桑尼亚
野生的费氏牡丹鹦鹉主要分布在东非中部的坦桑尼亚,其在坦桑尼亚北部的Nzega和Singida区、塞伦盖蒂、阿鲁沙国家公园、维多利亚湖南缘和维多利亚湖的Ukerewe群岛最为常见。另外卢旺达、布隆迪、肯尼亚也分布了一定数量的费氏牡丹鹦鹉,但极大多数是从笼中逃脱或被放生的宠物鸟所形成的群落。如今费氏牡丹鹦鹉作为饲养宠物已在全球得到推广。 费氏牡丹鹦鹉一般长度14-15厘米,体重42-58克。略小于同属的桃脸牡丹鹦鹉,鸟体为绿色,额头、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喉咙为橘红色;头顶和头部后方为橄榄绿色;前胸和颈部为橙黄色;身体两侧、腹部、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尾部上方为紫蓝色;翅膀内侧覆羽蓝绿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鸟喙鲜红色,虹膜棕色,脚灰色。幼鸟体色较暗,鸟喙基部有棕色斑纹。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脚短,强大,对趾型,适于攀援生活。 费氏牡丹鹦鹉无亚种分化,经人工培育有多种色系的品种,如黄、白、钴蓝、紫、灰、银、乳白及杂纹等。其中蓝色变种是此品种主要的变种,体型较野鸟略为细小。它的背部、胸部及尾部呈亮蓝色,颈部为白色,头部为浅灰色,有浅粉红色的喙。此蓝色变种首先于1957年由R. Horsham博士在南非成功繁殖,2年后由F. Warford博士于美国旧金山成功繁殖。黄化变种首先于法国出现,体色呈浅黄色,脸部呈橙色,喙部为红色。白化变种亦已成功繁殖。 觅食行为 费氏牡丹鹦鹉食用多种食物,包括种子及果实,农夫视它们为害鸟,因为它们有时会食用农作物,如玉米、黍等。另外,它们每天都需要饮用一定的水,如果天气异常炎热,它们会聚集在水源附近,以便一天多次取水。在收获季节,费氏牡丹鹦鹉成群结队迁徙到农业区食用种植的谷子和玉米等,其迁徙行为通常是伴随着食物的收获而发生的。 人工饲养的费氏牡丹鹦鹉,常喂给稻谷、谷子、小米等饲料,还可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叶菜和水果。日常可把稗子、稻谷、谷子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 [5] 防御行为 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会直接飞走或鼓起羽毛并且展开翅膀使自己看起来更大,起威慑作用,并稍微张开喙,准备在必要时啄咬敌人。在啄咬敌人前,一般会发出刺耳的咆哮声,起警告提示作用。目前已知会捕食费氏牡丹鹦鹉的是一种学名为Falco biarmicus的鹰即猎隼,这类鹰往往对费氏牡丹鹦鹉造成致命性的威胁。 社群行为 费氏牡丹鹦鹉喜欢成群结队寻找食物并一起飞行,群体大小为10-20个个体甚至数百个个体。在需要长途飞行时,往往成群结队,此时鸟群飞得又快又直。 交流行为 费氏牡丹鹦鹉一般通过叫声进行交流或表达情绪。它们在睡觉前会与鸟群中的其他费氏牡丹鹦鹉交流而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进行相互检查;受惊的费氏牡丹鹦鹉会发出吱吱的叫声;愤怒时则发出嘶嘶声,并一直敲击它们的喙;愉快放松时则发出啁啾声;在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地或配偶时发出咔哒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