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浮鸥 英文名:White-winged Tern 别名: 白翅黑海燕 白翅黑燕鸥
时间:2024-08-04 15:52:19 阅读:106
白翅浮鸥
英文名:White-winged Tern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鸥科 / Laridae
浮鸥属 / Chlidonias Leucoptera
描述:体小(23厘米)的燕鸥。尾浅开叉。繁殖期成鸟的头、背及胸黑色,与白色尾及浅灰色翼成明显反差;翼上近白,翼下覆羽明显黑色。非繁殖期成鸟:上体浅灰,头后具灰褐色杂斑,下体白。与非繁殖期须浮鸥的区别在白色颈环较完整,头顶黑色较少,杂斑较多,黑色耳覆羽把黑色头顶及浅色腰隔开。
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黑色(非繁殖期);脚-橙红。
叫声:重复的kweek声或尖厉的kwek-kwek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南欧及波斯湾,横跨亚洲至俄罗斯中部及中国;冬季南迁至非洲南部,并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偶至新西兰。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及冬候鸟。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东北及黄河拐角处;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北方;越冬于华南和东南沿海的较大河流及台湾和海南岛。主要分布在沿海,但可能进内陆至浸水的稻田。
习性:喜沿海地区、港湾及河口,以小群活动;也至内陆稻田及沼泽觅食。取食时低低掠过水面,顺风而飞捕捉昆虫。常栖于杆状物上。
俗名:白翅黑海燕 白翅黑燕鸥
世界 欧洲的比利时、法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东北部、匈牙利、德国、爱沙尼亚、波兰东部、乌克兰西部及俄罗斯(北至莫斯科),在亚洲北至西伯利亚,东至蒙古、萨哈林岛及乌苏里,南至土耳其、伊拉克及乌兹别克西南部,及西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迁徙时途经地中海地区及伊朗,非洲(有时南达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南亚、马来西亚地区、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越冬;有时分布于葡萄牙、两班牙、瑞士、奥地利及捷克;偶尔分布于俄罗斯西北部、瑞典、丹麦、荷兰及巴巴多斯。 中国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越冬和迁徙时途径新疆、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长江下游、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厦兰屿。 夏羽头、颈、背和下体黑色。尾上和尾下覆羽白色。尾银灰色,呈浅叉状。翅上覆羽银灰色,小覆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内侧羽缘具楔状白斑。第2-4枚初级飞羽外侧及其以内的初级飞羽内外侧均沾珠白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鸽灰色。冬羽额、前头和颈侧白色。头顶黑色而杂有白点。从眼至耳区有一黑色带斑,并常和头顶黑斑相连。颏、喉白色而杂有黑色斑点。背、腰灰黑色,中央尾羽鸽灰色。下体白色,微沾灰黑色。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头顶为黑褐色,背、肩及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污白色。外侧2对尾羽内侧白色。尾羽羽干白色。眼前缘和眼后耳区有黑色斑点。翅上中覆羽色浅,而具黑褐色羽于纹,在翅上形成淡包斑。下体白色。虹膜暗褐色。嘴红色,冬季黑色。脚红色,冬季暗紫红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62-80克,雌性63-77克;体长雄性228-266毫米;雌性200-255毫米;嘴峰雄性25-29毫米,雌性22-30毫米;翅雄性190-221毫米,雌性196-220毫米;尾雄性62-74毫米,雌性66-80毫米;跗跖雄性17-21毫米,雌性16-18毫米。 白翅浮鸥常成群活动。多在水面低空飞行,觅食时往往能通过频频鼓动两翼,使身体停浮于空中观察,发现食物,即刻冲下捕食。休息时多停栖于水中石头、电柱、木桩上或地上。 主要以小鱼、虾、昆虫、昆虫幼虫等水生动物为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蝗虫和其它昆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