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鹮 英文名:Glossy Ibis 别名: 白头鹮鹳
时间:2024-08-04 15:40:22 阅读:128
彩鹮
英文名:Glossy Ibis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鹮科 / Threskiornithidae
彩鹮属 / Plegadis Falcinellus
描述:体型略小(60厘米)的深栗色带闪光的鹮。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鹬,上体具绿色及紫色光泽。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绿褐。
叫声:带鼻音的咕哝声,于巢区发出咩咩及咕咕的叫声。
分布范围:全世界。
分布状况:是否在中国有繁殖尚不肯定。偶见于长江下游及东南部、广东、香港及海南岛等地的湖泊周围。
习性:结小群栖居沼泽、稻田及漫水草地。夜晚成直线排列或编队飞回共栖处。与白鹭及苍鹭混群营巢。
留鸟:阿尔巴尼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阿塞拜疆、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贝宁、百慕大、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哥斯达黎加、古巴、科特迪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厄立特里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法国、加蓬、冈比亚、加纳、希腊、瓜德罗普岛、几内亚比绍、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肯尼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森堡、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其顿、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欧洲区)、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玻利瓦尔共和国、委内瑞拉、越南、也门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亚美尼亚、澳大利亚、波黑、加拿大、克罗地亚、匈牙利、牙买加、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土库曼斯坦、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赞比亚。 非繁殖地:伯利兹、捷克和东帝汶。 旅鸟:阿富汗、巴林、塞浦路斯、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南苏丹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季节性不确定:阿尔及利亚。 游荡(非繁殖地):斐济和爱尔兰。 游荡(旅鸟):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 游荡(季节性不确定):白俄罗斯。 游荡:奥地利、比利时、英属印度洋领地、文莱达鲁萨兰国、佛得角、科科斯(基林)群岛、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德国、直布罗陀、中国香港、冰岛、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莱索托、马尔代夫、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挪威、波兰、所罗门群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瑞典、瑞士、多哥、英国、维尔京群岛。 彩鹮头部除面部裸出外皆被羽,体羽大部为青铜栗色,嘴长而下弯,呈黑色,跗蹠前缘具盾鳞;体羽大都红褐色;头顶、头侧、颏、前喉等均具紫绿色光泽;脸部裸露,裸皮及眼圈铅色;颈、上背、肩和最内侧翼上覆羽色深,富有栗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具紫绿色光泽;飞羽黑色;尾羽黑色,基部具缘色光泽,其余部分具紫色光泽;中覆羽具紫色光泽,翅的余部具绿色光泽;腋羽和尾下覆羽深紫色,体下余部羽毛栗色。 虹膜灰、褐或斑灰和褐色,眼周和脸裸露皮肤非繁殖期紫黑色,繁殖期脸为淡蓝色;鸟喙深铅色或铅褐色;跗蹠与趾黄褐色,膝部青铜色。 幼鸟体羽主要为暗绿色,无光泽,头和颈灰褐色,脸有白色斑点,头和颈具白色条纹,头顶上面有一小的白斑,下体褐色,微缀有铜绿色,嘴有粉红色逐渐变为暗色,脚暗灰橄榄色。虹膜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80-800克;体长490-600毫米;嘴峰131-144毫米;翅290-298毫米;尾98-106毫米;跗蹠96-144毫米。 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出到尾羽的后面,主要靠两翼鼓动,但其间也进行滑翔,飞行时呈密集的小群或呈拖长的“V”字队形飞翔。两翅煽动较快,滑翔技巧亦很好,善飞行,通常飞行距离较远。有时飞得很高,然后又头朝下的急剧落下。 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蛙、蝌蚪、小鱼、蜘蛛和小蛇等小型脊椎动物,通常单独或成小群觅食。觅食时一边在水边慢步行走,一边将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泥地或浅水中探觅食物,或者捕食所看见的表层食物。有时为了探觅水底食物甚至将整个头部完全浸入了水中。有时也跑动追捕食物。白天觅食、晚上回到栖息地树上栖息。 叫声:带鼻音的咕哝声,于巢区发出咩咩及咕咕的叫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