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氏岩鹀 英文名:Godlewski’s Bunting 别名: 灰眉子、灰眉雀
时间:2024-08-04 15:17:37 阅读:110
戈氏岩鹀
英文名:Godlewski’s Bunting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雀科 / Fringillidae
鹀属 / Emberiza Godlewskii
描述:体大(17厘米)的鹀。似灰眉岩鹀但头部灰色较重,侧冠纹栗色而非黑色。与三道眉草鹀的区别在顶冠纹灰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淡。各亚种有异,南方的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色深且多棕色,最靠西的亚种decolorata色彩最淡。幼鸟头、上背及胸具黑色纵纹–野外与三道眉草鹀幼鸟几乎无区别。
虹膜-深褐;嘴-蓝灰;脚-粉褐。
叫声:鸣声多变且似灰眉岩鹀,但由更高音的tsitt音节导出。叫声为细而拖长的tzii及生硬的pett pett声。
分布范围:具独特扩散方式的种类,分布于阿尔泰山,俄罗斯的外贝加尔 ,蒙古,中国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冬在缅甸东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在新疆极西部天山山麓地带及塔里木盆地的西缘(decolorata);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及四川西部(khamensis);青海西部、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西部(godlewskii);云南北部、西藏极东南部至四川中部(yunnanensis);四川北部及东部直至黑龙江南部(omissa包括styani)。亚种godlewskii及yunanensis冬季部分地南迁。
习性:喜干燥而多岩石的丘陵山坡及近森林而多灌丛的沟壑深谷,也于农耕地。
注:有些著者将此种作为灰眉岩鹀亚种处理(参见郑作新, 1994)。
分布范围:具独特扩散方式的种类,分布于阿尔泰山,俄罗斯的外贝加尔 ,蒙古,中国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冬在缅甸东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在新疆极西部天山山麓地带及塔里木盆地的西缘(decolorata);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及四川西部(khamensis);青海西部、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西部(godlewskii);云南北部、西藏极东南部至四川中部(yunnanensis);四川北部及东部直至黑龙江南部(omissa包括styani)。亚种godlewskii及yunanensis冬季部分地南迁。 体大(17厘米)的鹀。似灰眉岩鹀但头部灰色较重,侧冠纹栗色而非黑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淡。 各亚种有异,南方的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色深且多棕色,最靠西的亚种decolorata色彩最淡。 幼鸟:头、上背及胸具黑色纵纹--野外与三道眉草鹀幼鸟几乎无区别。 虹膜—深褐;嘴—蓝灰;脚—粉褐色。 叫声:鸣声多变且似灰眉岩鹀,但由更高音的tsitt音节导出。叫声为细而拖长的tzii及生硬的pettpett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喜干燥而多岩石的丘陵山坡及近森林而多灌丛的沟壑深谷,也于农耕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