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鹪莺 英文名:Plain Prinia 别名:
时间:2024-08-04 15:13:16 阅读:95
褐头鹪莺
英文名:Plain Prinia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扇尾莺科 / Cisticolidae
鹪莺属 / Prinia Inornata
描述: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偏棕色鹪莺。眉纹色浅,上体暗灰褐,下体淡皮黄色至偏红,背色较浅且较褐山鹪莺色单纯。台湾亚种flavirostris色较淡,嘴黄色。
虹膜-浅褐;嘴-近黑;脚-粉红。
叫声:鸣声为单调而连续似昆虫的吟叫声,长达1分钟,每秒3~4声。叫声为快速重复的chip或chi-up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亚种extensicauda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海南岛;flavirostris于台湾。
习性:栖高草丛、芦苇地、沼泽、玉米地及稻田。有几分傲气而活泼的鸟,结小群活动,常于树上、草茎间或在飞行时鸣叫。在香港不如黄腹鹪莺普遍。
注:有时被视为()褐头鹪莺P. subflava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1994)。
世界 原产地: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中国 四川中部、成都、灌县、雅安、邛崃、金堂、峨眉、南充、东部万县、东南部秀山、彭水、南川、重庆、南部合川、宜宾、屏山、西南部西昌、米易、盐源、布拖,贵州北部赤水、西南部兴义、安龙、南部罗甸、东南部榕江,云南西北部、丽江、贡山、西部腾冲、盈江、保山、大理、耿马、西南部澜沧、西双版纳、南部墨江、元阳、东南部蒙自、马关、东部寻甸、东北部永善、巧家、北部永仁、中部昆明、景东,以及广西、广东、香港、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海南岛和台湾等地。 褐头鹪莺雌雄羽色相似。夏羽上体灰褐色或灰褐色沾棕,头顶羽色较深,额更显棕色,有时头顶具暗色羽干纹微具棕色羽缘;眼先、眉纹和眼周棕白色,颊和耳羽淡褐色或黄褐色,有时亦呈浅棕白色。背、腰沾橄榄色;尾长,呈凸状,外侧尾羽依次缩短,灰褐色或淡褐色,具隐约可见的横斑,尤以中央尾羽较明显,外侧尾羽较模糊,但外侧尾羽具不明显的黑色亚端斑和极窄的白色端斑。翅上覆羽浅褐色,外翈羽缘浅红棕色或灰褐色,飞羽褐色或浅褐色,外翈羽缘红棕色。下体白色微沾皮黄色,尤以胸、两胁和尾下覆羽较著,有的两胁还沾褐色。覆腿羽、腋羽和翅下覆羽浅棕色或棕色。冬羽尾较夏羽为长,上体亦较红棕色,多呈红棕褐色或沾红棕的土褐色。下体棕色,颏、喉稍浅。其余和夏羽相似。 虹膜淡褐色、橙黄色或黄褐色,上嘴褐色或黑褐色,下嘴角黄色或黄白色,脚肉色或肉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7-11克,♀7-11克;体长♂117-148毫米,♀111-152毫米;嘴峰♂10-12毫米,♀10-11毫米;翅♂43-50.5毫米,♀42-50毫米;尾♂56-87毫米,♀55-82毫米。 迁徙:留鸟。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亦见成小群。多在灌木下部和草丛中跳跃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一般除受惊后急速从草丛中飞起外,其他时候很少飞翔,特别是很少做长距离飞行,通常起飞后飞不多远又落入附近草丛中,飞行呈波浪式。叫声单调、清脆,其声似“ze~ze~”,繁殖期间雄鸟亦常站在高的灌木枝头鸣唱。 食性:主要以甲虫、蚂蚁等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杂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