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

白喉矶鸫 英文名: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 别名: 蓝头白喉矶鸫、白喉矶、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

时间:2024-08-04 15:04:51   阅读:109

白喉矶鸫
英文名: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鹟科 / Muscicapidae
矶鸫属 / Monticola Gularis

白喉矶鸫 / 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

描述:体型小(19厘米)的矶鸫。两性异色。雄鸟:蓝色限于头顶、颈背及肩部的闪斑;头侧黑,下体多橙栗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除蓝头矶鸫外与所有其他矶鸫的区别在于白色翼纹。雌鸟: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上体具黑色粗鳞状斑纹;与虎斑地鸫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喉白,眼先色浅,耳羽近黑。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黯橘黄。

叫声:告警时发出粗哑叫声,夜晚发出优美而伤感的鸣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偶见于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于中国东北、河北及山西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南部及极东南部;作者亦曾见本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

习性: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栖于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冬季结群。

注:有著者将此种作为蓝头矶鸫M. cinclorhynchus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1994)。

世界 存在(居住地):中国。 存在(繁殖地):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东亚俄罗斯)。 存在(非繁殖地):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游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 中国 在中国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小兴安岭和牡丹江及张广才岭、吉林长白山、北京西山、河北东陵、山西中条山,或许也繁殖于甘肃西南部和辽宁东部山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省区。 雄鸟前额、头顶、枕、后颈钴蓝色。背、肩黑色具棕白色或淡棕色羽缘,在背、肩处形成鳞状斑,尤以肩和下背较明显。腰和尾上覆羽浓栗色,尾羽黑褐色,先端浓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均多少沾有灰蓝色。两翅黑褐色,翅上小覆羽钴蓝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外翈具棕白色或灰白色羽缘,大覆羽端部白色。飞羽外翈略沾灰蓝色,内翈基部淡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三级飞羽具棕白色或白色狭缘。眼先和颊栗色,上方缘以黑纹,一直延伸到眼后方,眼周棕栗色,耳羽和颈侧黑色,有的略杂以棕色细纹。颏、喉、胸浓栗色,喉部中央有一大的白色块斑,其余下体浓栗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棕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色。 雌鸟自额至后颈橄榄灰褐色具暗褐色细纹。背、肩包括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橄榄褐色具宽阔的黑色端缘,在背部形成黑色鳞状斑。腰和尾上覆羽污白色或淡棕白色、具两条黑褐色横斑,尾黑褐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锈褐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具白色羽端。眼周乳白色,眼先、额基黄白色,头侧、颈侧棕白色密杂以黑褐色至栗褐色鳞状斑纹。下体棕白色,颏、喉部具大型白色块斑,喉部两侧、胸、两胁均具黑褐色端斑,形成密集的黑褐色鳞状斑纹。腹中部棕白色,尾下覆羽亦为白色,羽端两侧微具黑褐色斑纹。 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肉褐色。 行为: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而隐蔽,常站在岩顶和树梢茂密的枝叶间呜叫,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极富音韵。多在林下地面或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秋冬季节也出入于山脚林缘疏林裸岩地带。 迁徙:白喉矶鸫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旅鸟,在中国华南地区为冬候鸟和旅鸟。每4月下旬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 食性: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蝼蛄、蝽象、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上一篇: 白喉林鹟 英文名:White-gorgetted Jungle Flycatc 别名:

下一篇: 光背地鸫 英文名:Plain-backed Thrush 别名: 鹊黄黄鹂

猜你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