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鸟类 / 日期:2024-08-04 / 浏览:86 / 评论:0

大嘴乌鸦
英文名:Large-billed Crow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鸦科 / Corvidae
鸦属 / Corvus Macrorhynchos

大嘴乌鸦 / Large-billed Crow

描述:体大(50厘米)的闪光黑色鸦。嘴甚粗厚。比渡鸦体小而尾较平。与小嘴乌鸦的区别在嘴粗厚而尾圆,头顶更显拱圆形。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粗哑的喉音kaw及高音的awa, awa, awa声;也作低沉的咯咯声。

分布范围:伊朗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中国除西北部外的大部地区的常见留鸟。亚种mandschuricus于中国东北;colonorum于华东及华南,包括海南岛和台湾;tibetosinensis于西藏西南部及东部、青藏高原东坡、青海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intermedius在西藏南部。

习性:成对生活,喜栖于村庄周围。

注:过去曾包括丛林鸦C. levaillantii。

俗名:老鸦 三荷 乌鸦

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北至俄罗斯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岸、萨哈林岛、黑龙江流域,东至朝鲜、日本、琉球群岛,南至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和青海东部,往南至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长江以南的整个南部省区,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南部,南至广东、香港、广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大嘴乌鸦是雀形目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大嘴乌鸦体长可达50厘米左右。雌雄相似。全身羽毛黑色,除头顶、枕、后颈和颈侧光泽较弱外,其他包括背、肩、腰、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在内的上体均具紫蓝色金属光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尾羽具暗蓝绿色光泽。下体乌黑色或黑褐色。喉部羽毛呈披针形,具有强烈的绿蓝色或暗蓝色金属光泽。其余下体黑色具紫蓝色或蓝绿色光泽,但明显较上体弱。喙粗且厚,上喙前缘与前额几成直角。额头特别突出,在栖息状态下,这一点是辨识本物种的重要依据。大嘴乌鸦与小嘴乌鸦的区别在喙粗厚且尾圆,头顶更显拱圆形。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鼻孔距前额约为嘴长的1/3,鼻须硬直,达到嘴的中部。 大小量度:体重♂415-675克,♀412-591克;体长♂440-540毫米,♀445-535毫米;嘴峰♂52-64毫米,♀51-62毫米;翅♂290-351毫米,♀290-345毫米;尾♂193-242毫米,♀188-240毫米;跗跖♂51-69毫米,♀53-67毫米。(注:♂雄性;♀雌性) 习性 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见和秃鼻乌鸦、小嘴乌鸦混群活动,偶尔也见有数十只甚至数百只的大群。多在树上或地上栖息,也栖于电柱上和屋脊上。性机警,常伸颈张望和注意观察四周动静,对持枪的人尤为警惕,很远即飞并不断扭头向后张望。但无人的时候却很大胆,有时甚至到居民院坝、猪圈、打谷场、牛棚等处觅食,一旦发现人出来会立即发出警叫声,全群一哄而散,飞到附近树上,待人一离去又会逐渐试探着飞去觅食。有时甚至偷偷地紧跟在耕地的农民后面啄食从土壤中犁出的食物或站在牛背上啄食寄生虫。早晨和下午较为活跃,觅食频繁,中午多在食场附近树上休息。 大嘴乌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山区、平原均可见到,是中国常见的留鸟。喜欢在林间路旁、河谷、海岸、农田、沼泽和草地上活动,有时甚至出现于山顶灌丛和高山苔原地带。但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在农田、村庄等人类居住地附近活动,有时也出入于城镇公园和城区树上。由于各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的影响,大嘴乌鸦在城市中极为常见,以路旁、公园中的高大乔木为落脚点。 食性 大嘴乌鸦主要以蝗虫、金龟甲、金针虫、蝼蛄、蛴螬等昆虫、昆虫幼虫和蛹为食,也吃雏鸟、鸟卵、鼠类、腐肉、动物尸体以及植物叶、芽、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种子等,属杂食性。 叫声 叫声单调粗犷,似‘呱-呱-呱’声。粗哑的喉音kaw及高音的awa, awa, awa声;也作低沉的咯咯声。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