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找李娟!聊聊我们向往的阿勒泰
如题所示,我们要去新疆找李娟啦!
剧集《我的阿勒泰》开播以来,我们向往的阿勒泰,好像有了更为具象化的呈现。那林中的骑马少年,那镜头荡开后的广袤开阔,让五一长假后难熬的一周有了出逃的缝隙,而《我的阿勒泰》也已经被贴上“赛博吸氧剧”的标签。
早年间阅读李娟的原著《我的阿勒泰》时对新疆的向往又一次被唤醒,于是坐在工位上按捺不住的我们计划去新疆,找李娟,以雪山为背景,在黄昏渐至的时刻,与李娟一起聊聊天!
△ 图源网络
李娟曾在《我的阿勒泰》序言中写道,“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愿能为你带来快乐。”
而剧集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种快乐,并且观众喜欢剧集的原因也与这么多年来我们喜欢读李娟的缘由相似,借用豆瓣上的回答:“在物欲纵横的年代里,读她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忙着赶夜路的人也发现月亮真的很美。”
△ 《我的阿勒泰》/ 花城出版社 / 2021-8
李娟的文字,或者她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偶尔更新的近期现状,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所谓都市打工人身上的“班味”,与李娟全然无关,社会的规训在她身上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看上去瘦瘦小小的她,总有勇气拒绝选择更大多数人要走的路。
李娟童年时期长期辗转新疆、四川两地,高中辍学后逐渐开始创作。而辍学的原因,据她所描述,是因为在英语考试前找不到小抄了,担心自己考不好挨骂,于是回宿舍把行李一卷就离开了。
虽然外婆和妈妈对李娟辍学表示担心,而李娟却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当作家了,终于有时间写东西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从最初的散文得到作家刘亮程的认可,到处女作《九篇雪》出版,到李娟在博客上收获了自己第一批忠实读者,再到揽获国内大小文学奖项……自1999年开始写作的25年里,”李娟”已经成为一个风格,一个形容词,文学世界里一个无法忽视的坐标。
而“李娟”最初在她自己眼里,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她曾在《记一忘三二》的序言中写道,看过一个关于中国人常用名的统计,叫“李娟”的约二十四万人,而且每当她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时,对方一听往往立刻接口:“哦我也认识一个李娟。”
不过李娟马上玩笑似地自我宽慰:“名字虽然容易和别人混淆,但文字不会啊。幸亏我文章写得好。”
是的,李娟的散文就是“李娟”最大的辨识度。作家王安忆曾评价李娟的文字“一眼就能认出来”: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
△ 李娟 | 图源李娟公众号
如今,李娟在新疆半隐居,依旧过着一种世俗意义上远离尘嚣的生活。
直播、遛猫、做手工、自驾游——在李娟的公号中,我们能读到这些与打工人相去甚远的日常。时间在李娟那里变得慢慢悠悠,因为这些日常仿佛与李娟笔下那个2009年的冬天相差不远:
“看书、织毛衣、染衣服、铲雪、做饭、喂鸡喂鸭喂兔子喂猫喂狗、生炉子、砸煤、睡觉、写字。一共十项内容,填充了那个冬天的全部生活。”
李娟好像早已不是年轻时自己在书中形容的那样——“看上去和和气气,却怪异又孤僻”,而是“眼前人生太开阔”。在她2023年的总结中,她手臂受伤尚未痊愈,就已经开始自驾穿越大半个中国——
“五月,刚摘掉支具,手臂可以平抬九十度,刚好能够着方向盘时,我就开始了人生中距离最长的一次自驾游。从乌鲁木齐到海南南部,来回一万零几十公里。”
而关于写作,每一个喜欢李娟的读者好像都有一种担心,“写了十来年阿勒泰乡村旮旯里琐碎生活和纯粹自然之后,今后怎么写?”
李娟坦然回应:“我不知道别的作家怎么样,反正我体验陌生生活的能力在持续消失。但这并不是倒退,是生命的必然历程吧。”
不卷、不刻意,这也像是李娟与她笔下的阿勒泰的生活最大的魅力。甚至这次我们计划去新疆找李娟做一场直播时,李娟的回复令人动容——
所以,5 月 13 日(周一)20:15,我们的凤凰网文化直播间去到新疆,与李娟聊聊她现在的生活、她笔下的阿勒泰,以及书中那些并不遥远的人与事。
点击下方“预约”,即可收到开播提醒。
你对李娟以及她笔下的人或事物有什么疑问或者好奇,也欢迎在留言区提问,我们将在直播时现场替你问问李娟哦!
封面图源 |「阿勒泰李娟」公众号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