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

为什么有的孩子愿意午睡有的不愿意

时间:2023-12-19 16:04:14   阅读:330

为什么有的孩子愿意午睡有的不愿意

大家小时候一定都有被父母催着睡午觉的经历吧?

小孩子的精力总是很旺盛,有的孩子能一直睡好几个小时,有的孩子却根本不愿意睡午觉,一整天都精神饱满。

午睡习惯上的差异大概率也会延续很多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近日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孩子不愿意午睡并不是因为孩子“年龄小”,问题其实与大脑结构有关。

1、婴幼儿期睡眠模式过渡

从呱呱坠地开始,人类的睡眠过程就伴随着大脑和记忆的发展而有着不同的睡眠转变期。

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最多可达20个小时,因为频繁需要养育者的喂养,新生儿的睡眠分布在多个睡眠时间段,即处于多相睡眠阶段。

在4到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夜间睡眠会与日间小睡出现差异,但多相睡眠依然存在,除了夜间睡眠段以外,还有三个或者更多的小睡时间段。

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睡眠模式会变成三相睡眠,由两个日间小睡时间段和一个夜间睡眠段组成。

在刚出生的前两年,婴儿的上午小睡会逐渐消失,发展成为午间小睡和夜间睡眠两个睡眠段。

年龄在13-15岁的儿童则普遍会出现向成年人的单相夜间睡眠模式转变。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孩子在睡眠期的转变年龄和过渡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睡眠转变期能够折射出大脑的成熟和记忆的发展历程,不同个体之间的睡眠差异也就相应地与各自的大脑结构发展密切相关。

2、午睡过渡的形成原因

想要理解上述睡眠过渡现象的形成原因,首先需要知道人体的睡眠调节会受到两个不同的生物调节过程相互作用,一个是昼夜节律控制过程,一个是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

昼夜节律调节过程是人类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地球自转周期而形成的24小时的睡眠行为模式,主要由位于下丘脑中的中央昼夜节律起搏器控制调节,会根据时间信号对人体进行调节,最常见的时间信号是光线或者黑暗的刺激,感受到光线信号刺激后,中央昼夜节律起搏器会按照24小时的昼夜节律向脑内其他机构发出信号,促进合成相关的激素来抑制大脑的活跃度。

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是由一种驱动睡眠的内平衡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在清醒状态下,人体内的内平衡睡眠压力会随着清醒时间的持续而不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只有通过睡眠才能使这种压力消散。

午睡过渡受到诸如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睡眠的两过程模型可以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对睡眠产生影响的。例如,父母可以通过光线调节等手段加强生物钟驱动的睡眠,促进孩子们在相同的时间进行午睡,这实际上利用了昼夜节律对午睡模式的控制。

然而,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促进手段,许多孩子也会午睡,而有的孩子即使在促进睡眠的环境中,也不会午睡,这就需要从内平衡调节过程来解释了。

内平衡睡眠压力积累具有可变性,实验研究表明,与年龄较大的孩子相比,年幼的孩子体内积累内平衡睡眠压力的速度更快,因此需要更频繁的午睡来释放这种睡眠压力。研究者认为,大脑发育和记忆发展是这种睡眠压力出现差异的基础,并从比较同龄习惯性午睡和非习惯性午睡儿童的认知表现的研究中得出大脑发育与午睡过渡有关的结论。婴幼儿早期的大脑越成熟(特别是以海马体为主的记忆网络越成熟),就越有效地存储记忆,从而减少内平衡睡眠压力的积累,并最终导致午睡过渡转向成人模式的单相夜间睡眠。

不爱午睡的孩子大脑更成熟,认知表现更好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学习和记忆,主要依赖于包括海马体和新皮层在内的脑区网络。其中海马区在早期形成新记忆、记忆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认知活动中作用很大,简言之,这个机构提供短期存储的功能,学习产生的记忆痕迹在其中暂存,但很容易受到干扰被遗忘。随着大脑发育时间的不断推移,脑内的分布式皮层区域之间的连通性增强,海马的作用逐渐减弱,在新皮层中得到巩固的记忆就能够更稳定、有效地抵御外界干扰。

大量的动物研究表明,午睡期间,与学习事件有关的海马区记忆会激活,也就是说,睡眠可以起到巩固短期记忆的作用。刚出生的时候,婴儿大脑的不同脑区尚未发育成熟,学习和记忆的能力都不强,一天中需要多次睡眠来不断巩固记忆。随着大脑不断发育成熟,脑内新皮层区域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海马区最初形成的短期记忆会在新皮层区得到巩固,能够更有效地对抗遗忘,我们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在一项针对同龄儿童的认知测试中,研究者发现与习惯性午睡的儿童相比,午睡次数较少的儿童对听到的数字序列记忆时间更久,所记词汇量也更大。实验结果表现出不经常午睡的孩子认知能力更强,记忆表现更好。

为了对上述认知测试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研究人员以海马亚区(海马区的一个区域,在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有明显不同的体积变化)的体积大小为指标,进一步探究了在记忆的早期形成和稳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海马体与儿童的认知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所有4-8岁儿童中,海马亚区体积较小的孩子会有较好的记忆表现。基于此,研究者推断不爱午睡的孩子的认知表现更好,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记忆存储更有效,海马亚区体积更小,不需要依赖频繁的睡眠来巩固海马区的短期记忆。

之后,研究人员比较了4至6岁习惯性午睡和不习惯午睡儿童的海马亚区体积大小,发现与习惯性午睡的儿童相比,不午睡的儿童海马亚区体积较小,对应的认知表现也更好。

综合上述所有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午睡习惯性与大脑的成熟程度有关,大脑更成熟的孩子分布式皮层之间的联系更强,能够更有效地存储记忆,海马区作用减弱,从而减少了内平衡睡眠压力在体内的积累,所以不需要频繁地午睡来巩固记忆和疏散内平衡睡眠压力。

更好地了解午睡模式的过渡与转换,有助于增加我们对儿童健康的认知。科学证据表明,午睡过渡是大脑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孩子之间差异很大,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午睡模式转换不能仅仅通过年龄来确定,而应该结合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判断。对于习惯性午睡的孩子来说,不午睡造成的记忆损害远远大于不爱午睡的孩子,因此如果发现孩子不爱午睡,不必过度担忧;如果孩子有每天午睡的习惯,应该充分支持并提供给孩子午睡的条件。

上一篇:飞机为什么会颠簸 飞机哪个部位颠簸最明显

下一篇:企鹅一天睡1万次 每次4秒钟

网友评论